《陕西科技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序言

   期次:第三次党代会特刊      查看:34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2017年7月,中国共产党陕西科技大学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大会明确了学校办学的目标定位由教学型向研究型转变、服务面向由行业向国家特别是地方重大需求转变、发展战略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奠基、复兴、腾飞“三步走”发展战略;确立坚定不移走好学科兴校之路、坚定不移走好人才强校之路、坚定不移走好质量立校之路、着力开拓改革创新新局面、着力开拓开放办学新局面、着力开拓共享和谐新局面的主要任务和发展举措。

弦歌不辍,熔铸辉煌。大会胜利召开以来,校党委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教育强国目标为引领,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积极传承弘扬“西迁精神”、赓续“三创两迁”大学精神,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抢抓机遇,敢为人先,促开放,调结构,深度融入“秦创原”,积极构建“四新”发展格局,铺就改革创新新局面;获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阿尔斯特学院,获批高层次人才国际化培养项目,打开开放办学新局面;建成实训楼、学生14号公寓楼、教师三期家属楼等一批顺民意、得民心的民生工程,营建和谐发展新局面;大力引育高水平人才,引进高水平博士学历教师700余名,5人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人才强校之路迈出坚实步伐;开展以学科为龙头的变革性实践探索,取得了新增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新增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1%、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3‰,在第五轮学科专业评估中取得里程碑式突破等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学科兴校之路奏响铿锵之歌;狠抓人才培养质量,本科升学率提高至33%,学校全面从严治党和教学科研工作整体呈现出向上向好发展的基本态势,“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提升137位至全国第131名,质量立校之路写就精彩华章。

培风图南,无远弗届。回望奋进历程,学校各项事业发展迈出新步伐、迈上新台阶,“三个转型”稳健有力推进,圆满完成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奠基期”目标任务,顺利推进学校整体事业发展由“奠基期”迈入“复兴期”,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阔步前行。放眼未来征程,校党委将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教育强国宏伟蓝图,团结带领全校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汇众智、聚群力,隆重召开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系统谋划事业发展新战略、新目标、新任务、新举措,深刻回答“教育强国新征程上‘陕科大何为?’”这一时代命题。

在全校上下喜迎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之际,党委宣传部推出【陕西科技大学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发展成就巡礼】主题展,回顾我校一路春潮涌起的改革发展历程,激励和鼓舞全校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凝聚起磅礴力量,同心共谋新篇章,团结奋进创一流!

一、党的建设坚强有力

校党委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思想意志、引领事业发展,坚持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认真履行“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核心领导职责,扎实组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等党内集中学习教育,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全校形成了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促发展的良好政治生态。

学校荣获陕西高等学校先进校级党委,多次获省属高校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优秀”等次,连续5年在全省高校党委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中被评定为“好”等次,2名原主要领导分别获省属高校“高等教育杰出管理者”“高等教育优秀管理者”称号,1人获全省“担当作为好干部”表彰;获评首批陕西高校党建“双创”示范高校、5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4个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4个全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13人分获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全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全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6名中层干部提任为厅级干部,5名校领导到校外交流任职,选派60余名干部到国家部委、省直机关等借调或挂职锻炼;荣获陕西省高校统战工作先进集体称号,1人当选新一届民盟中央委员,5人当选新一届各民主党派陕西省委会委员,6人当选省市区政协委员、人大代表。

学校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成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协调小组、建立23个院级纪检机构,设立监察专员办公室,立改定55项制度,开展两轮巡察覆盖全部院级党组织;获评省属高校纪检监察机构工作考核“优秀等次”,工作经验获“清廉陕西建设工作简报”刊发。十三届省委第十二轮巡视反馈我校“全面从严治党和教学科研工作整体呈现出向上向好发展的基本态势”。

二、思政工作守正创新

学校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出台制度文件,配齐建强队伍,创建平台载体,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思政工作品牌效应不断凸显。

学校荣获全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陕西省学校共青团先进工作单位、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易班优秀共建高校”等荣誉(连续7年),两获全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当选陕西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会长单位,入选首批教育部“青梨派”思政课网络学习平台、陕西省“大思政课”建设试点、全国“易班五星工作站”,当选全国轻工行业院校“大思政课”建设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项目获省财政厅重大研究课题支持;承建陕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陕西省高校易班发展中心;获批陕西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研究中心、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西省思想政治工作重点研究基地、陕西省第二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连续3年);1人受邀参加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2人获得首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二等奖、20人分别荣获陕西省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教学展示活动“教学标兵”“教学能手”“教学骨干”称号;涌现出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入选者、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陕西高校思政课省级名师工作室,全国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等百余个师生典型和先进集体。

三、学科建设启新突破

学校对标“双一流”建设要求,坚定不移走学科兴校之路,按照“强基础、固特色、开新篇、创一流”发展路径,积极构建“基础学科新学院,特色学科新方向,数字信息智能新产业及未来产业交叉学科集群,服务陕西、国家新轻工行业、‘一带一路’中亚西亚国家新根据地”的“四新”发展格局,实施两轮学科专业暨学院调整工作,成立4个新学院,2个学院更名、7个学院加挂第二院名,深入推动各学科以“调结构、快转型”为特征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学科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

学校被列为陕西省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国家“双一流”培育高校,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入选陕西省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有发展潜力的建设学科”名单;教育部学科专业评估取得历史最好成绩,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取得里程碑式重大突破;新增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五年内化学(4‰)、工程学(4‰)、农业科学(1%)等3个学科,相继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迈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10个学科上榜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食品科学与工程等2个学科进入全球前50位;9个学科上榜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50%),轻工技术与工程位列全国第3,设计学进入全国前20%;建设7个院士创新团队,被认定为“西安市院士专家工作站”。

四、师资队伍明显优化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围绕一流学科建设、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构建目标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的人才引育体系,形成了一支梯度合理、德才兼备、富有创新精神和竞争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学校实现国家级人才项目“零的突破”,5人分别入选“万人计划”国家级教学名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项目、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2人入选国家百干万人才工程,1人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奖;122人次入选陕西省特支计划杰出人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千人计划青年项目等,获批人数连续六年位列省属高校第二;多人入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中国“高被引学者”;引进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特聘教授、学术骨干等高层次人才593名,引进“125开放促进计划”学科领军教授等各类专家学者118名;获批1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累计招收师资博士后39名;全校专任教师平均博士化率近67%、高级职称占比提升7个百分点,优势学科博士化率平均达到90%以上;学校入选陕西省师德师风建设基地,2个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学院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1名教师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五、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学校牢牢把握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科生教育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锚定“三三三”培养目标;研究生教育强化科教融汇,锚定“751”培养目标,聚焦陕西经济社会发展重大亟需和学校传统优势特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学校本硕招生生源质量持续提高,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国家级“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6项;获批2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2个省级虚拟教研室、2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省级未来技术学院、1个省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19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6门,新增陕西省优秀本科教材10部;3名教师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奖项、9人获评陕西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首批入选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陕西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获“互联网+”大赛国家金奖4项,“挑战杯”系列赛事国家级特等奖1项、金奖2项,获全国“互联网+”大赛“先进集体奖”;3个科技小院入选国家支持建设名单,获评2个国家级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2项省级研究生教学成果特等奖、5个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心主题案例、3个陕西省高等教育优秀教材奖、16篇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生发表中科院1-2区收录论文2275篇,获国内国际发明专利1459件、省部级以上科技竞赛奖励682项,首夺全国“研电之星”桂冠,获评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

六、科学研究成果丰硕

学校紧密围绕第二次党代会确立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和目标定位,对标“双一流”建设要求,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推进“十三五”“十四五”科学研究发展规划实施落地,以特色发展、注重前沿、顶天立地为导向,成立前沿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技术转移市场、军民融合办公室、秦创原推进办公室等,重点以服务陕西“双过半”为目标、以“一院一市”为抓手,坚持学科建设、基地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一体化协调发展,科研水平、创新能力全面提升。

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一单位)、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45项、国家级科研项目506项(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3项),实现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零的突破”,科研到账经费年均增长59%;获评省部级科研奖励中,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6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49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项,一等奖3项,连续六年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牵头项目2项、参与项目1项、牵头课题7项、参与课题29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重点项目2项、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1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项、外国资深学者研究基金2项;获批培育建设“地下文物保护材料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参建首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陕西秦岭站(森林)”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54个;出版专著142部,举办国内外学术会议或论坛68场,《陕西科技大学学报》入选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七、社会服务成效显著

学校聚焦习近平总书记科研创新“四个面向”要求,深度参与秦创原,加快推动成果转化;切实扛起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政治责任,助力帮扶地区单位打赢脱贫攻坚战并巩固拓展向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积极开拓就业市场,扎实开展就业指导,向社会输送优秀建设人才;全面提速校友组织建设,积极构建母校与校友发展共同体。

学校连续3年进入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榜单(TOP100)前30,累计签约横向项目4400余项,专利转化金额较2017年增长10倍;入驻秦创原总平台,建设4个分平台,建立秦创原陕西科技大学技术转移中心、陕西科技大学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创办科技型企业31家,组建重点产业链成果转化创新团队11支,获批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23支,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等被纳入省政府支持西安“双中心”建设方案;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陕西省“三项改革”首批试点高校、陕西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西安市全面创新改革试点高校、西安市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经验推广试点单位,与地方政府共建2个“三项改革”综合改革试验区。获评全省就业创业工作先进集体、陕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本科生升学深造率提高至33%,获批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入选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典型案例,大学生就业工作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专题报道。4次获省级优秀参扶单位,连续5年获“双百工程”先进单位。新成立17个地方或行业校友会,注册设立西安陕西科技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接受校友捐赠资金及物资。

八、文化建设传承弘扬

学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传承弘扬“西迁精神”、赓续“三创两迁”大学精神,不断加强文化建设顶层设计,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校园文化氛围持续浓厚,志愿服务品牌特色鲜明,网络文化建设成果突出。

学校凝练了“三创两迁”大学精神,设立“西迁纪念日”,建成校史馆、中国轻工业博物馆、至诚至博文化长廊和系列文化小品,成功举办建校60周年庆祝大会;荣获全省教育系统文明校园称号、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项,连续4年获全省高校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岗位学雷锋标兵表彰,8人次先后荣获中国好人、陕西省道德模范、陕西好人、三秦最美家庭、陕西教育系统“我身边的好典型”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中国轻工业博物馆获批全国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陕西省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陕西省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五获全国“西部计划”绩效考核优秀等次高校项目办,获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品牌项目和优秀个人,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2项,3人获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1人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青年志愿服务先进个人,3次获得暑期社会实践省级示范院校,获十四运会、残特奥会开闭幕式优秀组织单位、西安赛区志愿服务先进单位,获陕西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奖项30项;荣获全国网评工作“创四优”先进集体、全国校园新媒体融合共建三十强(连续3年),在全国高校网络文化节、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中获奖总量进入全国前5,作品《榜样,你好!》被中宣部和教育部遴选为网络育人典型经验做法,2人次入选全国“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榜样,涌现出全国网络教育名师、全国网评工作先进个人、陕西好网民等先进典型。

九、国际合作拓展深化

学校大力实施开放办学战略,以转观念、深改革、抓机遇、谋新机为思路,构建平台-师资-人才三维协同国际交流新机制,着力打造师资队伍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学术科研国际化、学生生源国际化的开放办学新格局,实现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建设“零的突破”,全面开启国际化开放办学新格局。

学校突破性获批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项、国家留学基金委(CSC)生物质化学与材料工程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等人才培养专项5项,获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阿尔斯特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国-乌克兰设计学博士学位教育项目;获批省部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4个、国家级省部级外国专家服务计划项目48项,组建研究生联合培养中外双导师队伍90余对;重启来华留学生招生培养工作,争取陕西省和西安市外国留学生奖学金,累积培养来华留学生近400余人;组织国际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比赛,获国家级和省市级奖项30余人次;获得港澳台侨本科招生资格,与世界60余所高校和研究所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开设《国际交流与海外留学》等课程500余学时,组织“国际教育论坛”系列讲座34场,组织54名优秀学生参加国际组织实习预备营、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计划等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项目。

十、服务保障主动务实

学校坚持以师生为中心、以营建宜教宜学宜居校园为目标,不断夯实财务保障,推进重大基本建设和民生工程,提升信息化水平和图档综合服务能力,提高招采效率质量、规范资产管理和审计监督,健全校园安防体系,为优化育人环境,提升育人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学校从维护全校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使命责任出发,周密部署,科学防控,联防联控,实现三年疫情防控转段前在校师生“零感染”;牢固对师生负责、为发展服务的理念,先后荣获全国内部审计先进集体、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食品安全示范单位、食品安全普法先进单位等荣誉,荣获陕西省平安校园、绿色学校、节水型高校、智慧校园示范校、全省教育系统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高校伙食工作先进集体,西安市文化保卫工作优秀集体等荣誉称号;学校收入较2017年初增长48.5%,固定资产账面较2017年末增长37.7%;新建基础设施面积15.4万平方米,完成实训楼、三期教工公寓、14号学生公寓、教学区南大门、至诚至博文化长廊、咸阳校区家属楼和西安校区实验楼加装电梯、咸阳校区家属区老旧小区内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及屋面防水维修等建设项目;开工建设产教融合创新基地,新增绿化面积20余万平方米,形成“园林式校园”建设格局;建成高清数字化监控系统、防盗报警系统、人脸识别闸机系统等,安防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餐厅环境与服务质量实现整体升级,师生满意度不断提升;建成“两云两门户一大厅一中心”的信息化服务体系,网络安全保障和信息化支撑能力大幅提升;加速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图档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围绕中心工作高效实施招采,审计监督规范有序。

陕西科技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1864次访问,全刊已有2189413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