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科技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青春需要奋斗

   期次:第413期      查看:126   

  1919年4月5日,华夏青年儿女匡互生,在北京赵家楼,点燃了五四运动的第一把火。
  这把火,唤醒了中华儿女心中沉睡的中国精神,打破了封建的统治制度,播撒了马克思主义的种子,开启了新民主主义的伟大时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五四运动以星火燎原之势袭卷全国每一个角落,中华儿女唤醒了内在的国民意识,认识到必须有所作为,不能再浑浑噩噩,于是,全国人民动起来了。
  距离今天,五四运动已经整整一百周年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的大会上重要讲话,引用毛主席晚忆及当年写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诗句,对我们青少年寄语要拥抱新时代,奋进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正处于青春时代的我们,是时代进步的中坚力量,青春,也正是我们成长进步的阶段。青,是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春,是季节,是成长的季节!青春就是人生这个春季里最耀眼,最夺目的那抹绿。
  毛主席在1925年作的诗词 《沁园春?长沙》 诠释了青春的含义,告知了青少年人生路的走向。“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写出了青年的意气风发,写出了青年独当一面的担当,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需要奋斗。
      青春是美好的,也是短暂的,它也许是你人生的一处驿站,不过请记住,即使它像一颗流星,我们也要努力让它成为一次辉煌的闪现,不惧艰难困险,敢于拼搏,志比云天。
  习近平同志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习近平同志还说:“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
  无论是民主革命的艰苦斗争,还是改革开放的火热浪潮,到处都印刻下华夏青年儿女乐于奋斗的足迹。
  忆往昔,华夏青年儿女真言荡浊流,铁骨傲鬼神,华夏青年儿女一身浩然正气,满腔赤子之心。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辍,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枪,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我中华儿女奋勇争先,无所畏惧。
  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敢于接受新的事物,能够学习西方的经验,做一个与时俱进的人,这也是当代国人所需要做的事。
  看今朝,华夏青年儿女铁肩担道义,胸中有乾坤,华夏青年儿女心系劳苦大众,诉尽家国情怀。
  来自安徽砀山的励志女孩李娟,体重仅有25公斤、全身只有脖子以上部位能够有限活动的她,硬是咬着触控笔,在手机上一字一字地输入,在过去一年通过电商销售水果超过40万斤,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失去什么,都不能失去前进的勇气。励志女孩所传递出的,正是新时代奋斗者的青春风采。
  从古至今,总是不缺少奋勇争先,满腔赤子之心的中华儿女。明朝开国功臣蓝玉,数载戎马生涯,守护国家疆土;最美苗家姑娘杨淑亭,身残意坚,自强不息,自学淘宝销售,创办花卉工厂,带领乡亲脱贫攻坚……这样的例子真的是数不胜数,中华儿女从来无畏任何困难,勇往直前。
  我们既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党的十九大擘画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蓝图。我们需要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
  中华民族的未来属于我们。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既要志存高远,也要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我们需要坚定理想信念。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要矢志艰苦奋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梦在前方,路在脚下。自胜者强,自强者胜。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需要我们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奋斗。要牢记总书记关于“青春是用来奋斗的”的教导,永远保持奋斗!
  青春与使命同行,身处在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大家庭中,我们一刻也不能有所松懈,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我们唯有用信念和理想激励自己前行,勇攀高峰,才能不被他人赶超,才能拥有自己的话语权,作为一个拥有全部合法权益的公民,我们也需要背负起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一百年的风雨路,青春儿女携手并进,风雨兼程,一路披荆斩棘,才有了今天的中国!作为中坚力量的我们,更加需要秉承前人的精神,发扬五四运动的精神,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有志青年!祖国的未来需要我们的努力,我们需要努力去创造祖国的未来!
            (大学生记者团 应化171 陈友娇)

陕西科技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52308次访问,全刊已有2205877次访问